欢迎访问公益在线!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教育 > 河北省 >

书法家阎嘉望 笔逸随心语,翰墨自然香
时间:2017-12-08

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河北讯(公益记者 李倩)阎嘉望,字淡远,号老赶。1958年5月生于唐山。1982年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现济南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刻字协会理事、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促进会河北分会副主席,现为唐山学院副教授。

作品

1987获全国“职教杯”书法篆刻大赛金奖

1989年获《河北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1992年获全国《银海杯》书法大赛二等奖

1994年《书与画》创刊十周年“朵云轩”书画大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

1995年获《 中韩青年书法艺术大展》优胜奖

入展1999年《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入展2002年《首届全国大字展》

2007年纪念欧阳询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金奖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意思就是在广博读书后慢慢地释放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积累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用此语概括书法家阎嘉望学书的历程再贴切不过了。阎嘉望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年轻人普遍当过工人、下过乡,家庭生活的清贫并没有阻挡住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阎嘉望自幼喜欢书法,因当时条件所限,只有一本《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每日临习。上中学后,从同学处借得的《芥子园画谱》,更是爱不释手,竟废寝忘食地临摹了下来。然而,真正研习书法还是参加工作以后。工作之余,以及寒暑假,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研习书法上来。以帖为师,取法乎上。阎嘉望从柳公权的《原道碑》小楷入手,到王羲之《黄庭经》、文征明《莲花图跋》、赵孟頫《老子》、宋克《书谱》残卷、钟繇《宣示表》诸多碑帖的临习;以至后来对文征明的行草,张旭、怀素的狂草,米芾的行草,王铎的手札,秦汉的简书与篆隶等历代名家碑帖并深钻细研,广采博取,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阎嘉望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拜肖一、王永兴为老师,并得到已故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的悉心指点。他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书体风格的完美统一,主张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雅俗共赏。将其情趣、自然、和谐、含蓄现于毫端。初步形成了俊秀、飘逸、雅致、沉稳的风格。闲暇注重字外的修养与学习,除研习书法之外,还对篆刻、音乐、诗歌朗诵、摄影、刻字、围棋等艺术门类都有着广泛浓厚的兴趣。1999年第七届全国书法展,阎嘉望的书法作品入展并成为中国书协会员。

 

 

阎嘉望楷、行、隶、篆皆能,尤精于楷书,触类旁通对艺术的求索有着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人能否从艺、学书,要看天赋和悟性,阎嘉望有着厚实的文化素养,并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多年来对古代书法碑帖的研究使他的书学理念高卓而通达,对音乐的认知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加有变化和融通。最理想的自然是意法相成,在学书过程中一时不能兼备,与其有法无意,宁可意大于法;前者徒具躯壳,后者魂魄尚在。由此他喜欢个性化的创作精神,认为只有个性风格的独立才能成功地体现一个书家的生命价值。

 

 

观阎嘉望的书法,有入木三分之感,一派阳刚之气,字体的造型、点划的聚散、行气的贯穿,上下承接气势磅礴又匠心独具,无不体现刚强的禀性和大将风度,对线条的质量非常讲究,他认为线条在书法创作中是前提条件。只有好的线条,才能产生质量高的书法作品。所以他更注重线条质感的锤炼,表现出了一种清新刚健的特征,体现出一种自然风貌。

书法艺术,发自天机,秉乎阴阳,敢于自然。古人有“阳气生则华壁立,阴气升则风神汰”之说,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意蕴与人文精神之中。阎嘉望注重字内功与字外功兼修养蓄,技艺日臻成熟。书风集众碑帖之大成,碑的金石气与帖的书卷气相糅合,融合贯通而契合于道,以寻求真善美的求索精神,在发扬光大传统书法美学之中,求新、求变形成时代特征。他善于把握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生偏好艺海游,琴棋书画皆我求。金石作舟笔为棹,翰墨丹青写春秋”。阎嘉望这首信手拈来的小诗,恰恰写出了他超脱淡然的心性。已耕耘书道艺术半个世纪的他,在书法艺术这方清逸、寂寞,且充满了艰辛、劳瘁的园地里,磨拧成外,锲而不舍地探寻、耕耘着,向着他心中的理想之境砥砺前行。功到自然翰墨香,相信假以时日,他必定会迎来人生第二个灿烂的春天,书写出“人书俱老”的另一番大好气象。

阎嘉望作品欣赏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社书画院)

 

更多公益新闻

商洛市“强军梦”志愿服务队联手微公益服务队慰问退伍军人

商洛市“强军梦”志愿服务队联手

阳春3月是学雷锋月,持续发扬雷锋助人为【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