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新闻 >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成立大会暨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重建40年高端论坛在厦举行 我院院长荣任首任院长
时间:2019-03-25
公益在线厦门站(公益记者武锐利 陈少华 杜翠丽)2019年3月23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揭牌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研究员,厦门大学校党委书记张彦,校长张荣,中国人类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哲学社会学院邴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以及福建省社会学会会长、福建省海峡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荣教授,福建省海峡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少华副研究员等参加了当天的成立大会。
张荣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学校结合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兄弟高校的经验,整合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学科,成立社会与人类学院,旨在继承和发扬学科优良传统,培育学科新优势,增强学科竞争力,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的新时代人才,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学校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努力整合校内外更多更好资源,大力支持社会与人类学院的建设。”
他就学院下一步发展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今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二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努力在若干重大研究领域推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力作,重新打造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厦大学派”。三是树立学院是育人主体的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担负起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积极打造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重实践、求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以学院新成立为契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学院治理规律,大力推进“院为实体”改革,走出一条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建设的新路子。
李培林说,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变,中国社会学也伴随和参与这种社会巨变,迅速发展、壮大、繁荣,成为学科体系完整、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教学和研究人员众多、并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一级学科。“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学最鲜明的风格,希望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以我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郝时远、李友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院长麻国庆也先后致辞,祝贺厦大社会与人类学院成立,并从学科建设、研究领域、学术品牌等方面对学院下一步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希冀和期待。
张彦、张荣、李培林、郝时远、李友梅、厦大社会与人类学院首任院长胡荣共同为学院揭牌。
成立大会后,“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重建40年高端论坛”随即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近50名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民族志与区域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经验等五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厦门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建校之初,学校便设立了社会学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社会学系的大学之一,那时有一大批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如顾颉刚、容肇祖、史禄国教授等,在厦门大学任教,并培养了当时中国第一代的人类学家。著名的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就是厦门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1951年,当时的中央高等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人类博物馆。1981年,在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人类学学会,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国高校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所之一——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1984年,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拥有人类学系、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博物馆“三位一体”,具备考古、体质、语言与文化等人类学四分支优良学科传统的教研机构。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厦门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都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学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人类学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国内同类学科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师资队伍之一,并列入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人类学50-100名参考榜单。